活出自我是每個人一輩子的課題,該如何活出自我?怎樣的自我才算是真的自我?該如何尋找到那個真正的自我,再把它活出來?我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活出自我嗎?許多暢銷的工具書籍常常會透過回答這些問題,洋洋灑灑寫出一整本工具書,教你如何自我覺察後,找到自我,並活出自我。今天就讓小編與您聊聊活出自我。
小編最近剛重新讀完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者,當代性別理論巨擘Judith Butler最為人稱道的作品《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書中承繼尼采以降到傅柯的本體論,針對「是否真的有先於社會規範的自我存在?」有非常詳細的討論。巴特勒反對認為人有一個原初的、純真的、沒有受到干擾的、真正的自然自我,活在社會上只是不斷對自我貼上標籤這種說法。簡單來說,有些人認為人是一張白紙,經過社會的歷練後慢慢在白紙上留下印記,而巴特勒主張那張白紙根本就不存在。
這種說法相當有趣,可以說是從尼采的《論道德的系譜》到傅柯對於權力生產性的描繪之集大成。延續前面提到的白紙隱喻,尼采、傅柯、巴特勒都認為白紙根本不存在,我們之所以認為會有白紙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已經被社會的規範所限制住了,是社會告訴你「你原本是一張白紙」,即使正是社會生產了白紙本身。
換句話說,人的自然性、所謂純粹的自我,也就是白紙是社會規範運作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社會規範出現的「原因」。因此,若我們倒果為因,認為對於人類社會的解釋可以追溯回某種本質的、自然的本性,那就是大錯特錯,倒果為因只會適得其反,絕對無法解決當前的問題,因為你理解問題的方式就錯了。
回到有關於探詢自我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觀照自我、找到自我,最後活出自我」的說法是一種倒果為因的典型例子。我們要解決眼前社會的無意義感,透過尋找最原初的那個自我絕對是徒勞無功,因為正是眼前的社會規範讓你認為「自我」真實存在,誘導你往錯誤的方向去,而沒有看到那些當權者真正的企圖。
因此,小編延續巴特勒的主張,認為若要解決生活中的迷惘感,必須要「向外」找尋原因,而不是倒果為因「向內」探索。因此許多心靈課程所要求的,叫你承認你內心有一種「企圖」,使得你做出現在這個不令人滿意的行為,而且要拒絕「受害敘事」,這些說法根本就沒有道理。這種說法不僅不能讓你生活地更快樂,而且會讓你沒有看到那些社會上掌握權力的人,是他們與你之間的權力不平等導致你的不快樂。
還想看更多產品,請來官網看看:https://www.jotom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