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台灣成為首爾國際書展的主題國,展覽策展主題堅定地定為「台灣感性(대만감성)」。這不僅是文化的輸出,更是對那份屬於台灣、又在外地被重新理解的美學注目與讚頌。所謂「台灣感性」,在韓國的定義,是一種溫暖、開放、帶點復古卻又日常的情緒——一種平凡街景中綻放的親切與情感脈絡。這讓我開始思考:那些我們視為普通、甚至稍嫌雜亂的日常街景,是否早已蘊藏著穿越時空、跨越文化的動人力量?

【產品推薦】九土 原創設計耐高温雙層玻璃杯_CUPR0062
街角的招牌與褪色的磚牆,構築出時空對話。走在台灣的老巷中,霓虹招牌拼貼出色彩斑斕的雜訊;道路旁排列整齊的機車,是流動性與生活的融匯。這些元素在韓國人的目光裡,竟成了一種典雅的馬賽克——那樣雜卻芬芳的日常,正是台灣感性的閃光。韓國文化研究者曾指出,在台灣生活的多樣性與轉折感中,蘊含一種「生活本來就是這樣被時間編成的樣子」的美感。對我們而言也許無感,但對外國人眼中,它像是歷史、靈魂、生活的溫柔聯結。

「醜」與「美」之間,只隔著一層觀點。在我們的眼裡,斑駁的牆面可能是老舊;但在韓國人分享的畫面中,這些牆是時間的筆跡,是獨一無二的「台式美學」。這提醒我:美,不只是完美堆砌的形象,它更可能在真實、在瑕疵、在時光的「痕」。台灣感性的核心,不是刻意雕塑出來的質感,而是累積歷史、情感與生活軌跡,隨意披上歲月色彩的那條巷子,那間便利商店,那株遮住半截的老樹。這種感性提醒我們:美的門並不高,只要放下過度審美,就能看見生活裡被時光柔焦的詩意。

人情、風景與生活的緩慢節拍。如果說台灣街景像是一首歌,那它的節拍不急不徐,不搶鏡,也不複雜。清晨騎樓下買早餐、傍晚攤販前聽到熟稔的吆喝,這些場景在韓國媒體報導中被描述為「浸潤溫度的感性」。「台灣感性」的美,不是劇本裡安排的精緻,而是日常生活裡,毫無防備的笑容與呼吸,讓人透過畫面感受到共鳴。這讓我更珍惜那些習以為常的午後曬太陽,那一隅的微風,也許就是世界的柔軟。

真實的魅力:不修圖,卻能攝心。我們或許不擅長把對街景的愛說出來,卻常在那些轉角被瞬間撼動:斑駁窗台上的老貓、一片不經意的藍天、一張等待的桌椅——這些景象很難拿去修圖,卻最能留住人的心。
在韓國書展上,策展人以「文化的香氣與情感的溫度」詮釋台灣感性,而這份香氣很可能來自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 這是一種提醒:不需要過度設計,回到街角,回到情感,那種自然生起的共鳴,就是最深刻的美。

看見台灣,也看見我們的生活詩篇。「台灣感性」不是給我們貼上完美標籤,而是讓我們重新看見——那些被視為雜亂或不起眼的場景,其實是文化與情感結構的紋理。我們不再只是走過巷弄,而是能感受到巷弄講話;這座島嶼的美,不是因外國的崇拜而成立,而是在日常裡自我焕發的溫柔。
願我們學會放慢腳步,仰望這座城市的每一面牆、每一方窗、每一聲呼喚。那些我們以為醜的感覺,也許正是台灣最深的魅力。當我們逐漸懂得欣賞自己的土地,也就開始懂得欣賞自己。
還想看更多產品嗎?快來官網看看:https://www.jotom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