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就快到了,不知道大家有想好如何把握這個機會好好跟父親說說話了嗎?無論是生父、養父、公公、岳父、教父或是到了外地生活後對自己非常照顧的「叔叔伯伯」,如果你在父親節表達對他們照顧的感謝,他們一定會非常感動開心!今天就讓小編與大家聊聊父親!
小編的研究興趣與專業一直都是家庭社會學,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把目光放在那些「非典型」的家庭上,並質疑我們原本對於家庭組成的預設是否過於單一扁平。似乎一定要是門當戶對的一夫一妻一兒一女一生一世,但這樣的家庭型態早就不是普遍的狀態。
先不論有兩個父親或是兩個母親的同性家庭,我們面臨晚婚、晚生的人口轉型現象之外,離婚率不斷攀升,許多在都市奮鬥的父母也會把小孩寄給鄉下的爺爺奶奶照顧與教養直到上小學才回到都市中。這樣的家庭型態早就行之有年,台灣已經在好久之前家庭就不是電視上演的那樣。
因此,我們需要承認的是,我們對於「家庭」與「父親」的想像其實一直在變動。那些實際上扮演著教養、引導者腳色的男性,其實就可以被我們稱為某種意義上的「父親」。與此同時,無論你生命中是否有這麼一位「父親」,或是有兩位,或是沒有,都不影響你成為一個好人的可能。你不需要有一個符合社會想像的父親才能走向你想走的人生,因為社會想像中的父親其實根本不存在,無論在歷史的哪個階段。
你可能會質疑「以前古早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啊!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生養小孩自古皆然!」這樣的主張在歷史文獻上同樣站不住腳。首先,在《中華民國民法》規定不得重婚之前,其實台灣社會有一個父親多個母親的現象比較普遍。再者,古早台灣社會中「過繼」(分給人家養)也非常普遍,因此生父與養父其實自古就不一定要是同一個人。在多數情況更可能是一個人在一個村中長大,而村中每個男性長輩都共同分擔教養小孩的腳色。
所以啦,父親可以是很多種樣子。就算你的父親是大家想像中的那個同時是生你的人、也是養你的人,而且只有一個人。我們也要知道父親是會改變的,一個人隨著生命歷程與所見所聞是會改變的。所以那座從不多說話的山,只是社會的刻板印象,其實或許當你主動開口,他會有好多話想和你說。
還想看更多產品嗎?快來官網看看:https://www.jotom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