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被各種評分系統包圍:成績單、考試分數、績效評比、甚至連社群上的按讚數都像是一種隱形的排名。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去追尋那個所謂的「高分答案」,仿佛只要照著標準走,就能抵達某個被認可的終點。
可是,真的有那麼一張「標準答案卷」存在嗎?沒有。人生不是一次期末考,沒有終極評審,也沒有統一的評分準則。這世界上,有的人在大公司當主管覺得充實,有的人辭職環遊世界覺得快樂;有人在深山種田感到幸福,有人置身燈紅酒綠覺得生機盎然。標準不同、喜好不同、經驗不同,哪來一條共同的直線好讓我們對齊?如果沒有「最終審判」,那我們還能依靠什麼來確定自己過得好不好呢?
我想,唯一能確定的,大概只有——當下的喜歡。不需要宏偉的理由,不必符合誰的期待。只是你在那個可以選擇的時刻,誠實地問自己:「我想要哪一個?」然後,選你喜歡的。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很任性,會不會將來後悔?是啊,也許會。可是,任何一條路都可能通往後悔,沒有人能保證另一條一定更好。與其事後怨嘆自己是為了別人的期待而走,不如承認——至少,當時的我,是依照自己的心意行事的。
那種「我選的,所以我甘願」的心境,比起追求完美無缺的選擇,更能讓我們走得長久、走得心安。
我們活在一個「效率至上」的時代,做什麼事都要講究速度:更快畢業、更快升職、更快達到目標,好像人生是一場必須衝刺的比賽。可真正喜歡的事,不見得能用這種節奏完成。
喜歡畫畫的人,不會因為明天就要展覽才落筆,他們享受的是調色的過程、筆尖落在畫布上的觸感;喜歡烘焙的人,不會為了比賽去縮短發酵時間,他們珍惜的是麵團慢慢膨脹的呼吸感。
慢慢地做,不是懶散,而是一種對時間的尊重。你願意給自己和作品更多相處的時間,也願意在每一個細節裡去感受樂趣。當結果來臨時,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是完成了某件事,而是經歷了它。
「喜歡的生活」聽起來像是一種隨意而為的放縱,實際上,它需要更多的努力。因為喜歡的生活,不一定是最容易的生活。你喜歡旅行,可能要面對長途飛行的疲累;你喜歡自由接案,可能要承擔收入不穩的焦慮;你喜歡在城市中心租個小工作室,可能要為了房租加倍努力。
所以我更傾向說——喜歡的生活,努力地過。努力,並不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檢驗,而是為了保護那個你喜歡的模樣。你甘願為之付出,就算過程中有酸有苦,也覺得值得。
今天覺得好,明天覺得壞,其實都很正常。當你回頭看,很多當下以為是錯的決定,反而成了後來故事的起點;而那些當下覺得無比正確的選擇,或許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挑戰。
所以,「最好」是流動的,它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時刻或形態。我們無法確定哪一刻是最幸福的,但我們能確定,在可以選擇的時候,選那個讓自己心頭一亮的方向。
沒有最終審判,也沒有標準答案。你的一生,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卷。
如果要找一個指南針,那就讓它是「喜歡」——
喜歡的事,慢慢地做;喜歡的生活,努力地過。
當你用這種方式走過一年、五年、十年,回頭看時,你會發現:你活成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而那,就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最好的生活」。
還想看更多產品?快來官網看看:https://www.jotom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