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未現,卻有溫暖在夜色中亮起。2025 年 9 月 23 日,颱風「樺加沙」帶來豪雨,使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因雨勢過大而發生溢流,洪水夾帶泥沙沖向下游光復鄉,造成嚴重災害。根據報導,直至寫稿的當下,這場災害已造成18死、多人失聯,還有多人受傷。

洪水褪去之後,泥沙覆蓋街巷、淹沒家屋、將家具與物件覆埋。就在這樣一個時刻,一群自發性的身影走上前線:來自各地的志工,用鏟子推開泥濘,把房屋清理、幫忙搬運泡水家具。他們被媒體稱為「鏟子超人」——這個稱呼帶著一份俠義,也帶著深深的感謝。月亮雖未滿,但這些行動就如微光,在黑夜中照亮一條希望的路。面對災難,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受害的脆弱,更看見了社會韌性、看見了人心的溫度。

那條溢流的山脈,是土地的聲音。馬太鞍溪是花蓮溪的支流,自丹大山一路向下流經萬榮、鳳林、光復等地。它曾在先前地層鬆動、崩塌後形成堰塞湖,這次在強降雨之下水位滿溢,導致洪水下洩。地質與環境的力量,提醒我們:土地從不沉默。當我們忽略雨水累積、邊坡穩定性、土地承受力時,自然會以洪水與泥沙回應。現在,在災難的現場,我們看到土地宣告自己的界限,也看到人們急切的回應。這是一場與自然的對話,用力量、汗水與心跳回應。

在混亂與淤泥之間,那些拿鏟子進入災區的人,被稱為「鏟子超人」。他們不是穿著戲服、也沒有披風,他們穿的只是防水鞋與口罩、手拿鏟子,卻承載著希望。這些志工進入民宅,將淤泥鏟出去、搬運泡水的家具、運送物資補給。他們在連假前往災區,冒著傷害風險,因為淤泥中可能藏著釘子、鐵片、碎玻璃等尖銳物品。慈濟醫院也提醒,到現場的志工與受災者要特別小心。還有跨國身影:有在台的奧地利男子,與妻子一起下到現場鏟泥;也有黑人志工被捕捉畫面,他們拿著鏟子與泥土搏鬥卻面帶笑容。
這些鏟子超人,泥濘裡的背影,就是人間最真摯的溫柔。他們的行為告訴我們:即使前方是混沌,也可以選擇站進去,用自己的手為別人開一條路。

風雨不能選,災難無法預告。可我們可以選擇——當災難來臨時,是袖手旁觀,還是並肩同行?這一次,台灣人選擇了後者。來自各地的志工自願北上或東下,他們不在乎身份,只為一件事:伸出手。他們讓災難現場不只是淤泥與傾頹,更是一幅幅流動的畫布,寫下「互助」與「人情」。
月還沒圓,但梨花、桂花尚有餘香。這些行動,就是夜色裡的星火,告訴我們:當所有人願意一起燃燒,即使災難再大,也有溫暖可以抵擋寒冷。在這樣的時刻,國與國的邊界、族群的差異、城市與鄉間的隔閡都暫時消融。災難面前,我們都只是家人。社會的韌性,不在於政府點亮多少機具,而在於多少人自願從泥水中站起,用雙手接住別人的呼救。

這場災害改變了光復鄉的景致,也改寫了許多人的日常。但月亮雖未圓,光亮仍在滋長。給受到衝擊的災民:我願你們在破碎中發現重生的可能;願你們在重建過程裡,找到屬於你的溫柔節奏。給那些鏟子超人:感謝你們大地上的行走,讓泥濘裡有希望的縫隙。你們的汗水,是這片土地最深的告白。
願我們在這一次災難中,都能更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同理、什麼是責任;願我們在暴雨過後,都能擁抱重聚的那一天。月將圓,希望大家都能團圓。
還想看更多產品嗎?快來官網看看:https://www.jotomall.com/